環境部公布第三波強制碳盤查名單 服務業、運輸業、大專院校全面納管

【華宇新訊】環境部公布第三波強制碳盤查名單 服務業、運輸業、大專院校全面納管

隨著全球淨零減碳浪潮席捲而來,台灣的溫室氣體管理也進入全新階段。環境部於2025年3月4日正式公布第三波強制碳盤查名單,針對服務業、運輸業、醫療機構、大專校院及部分製造業等高耗能與高排碳類型事業,新增500家全面納入強制碳盤查登錄範圍,展現政府強化碳管理決心。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1條規定,新納管對象自2026年起,每年4月30日前,必須完成前一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並登錄於環境部指定平台。雖然這批對象僅需盤查登錄,暫無強制查驗,也免繳碳費,但政策明確傳達未來全面管理與逐步加嚴的趨勢。

這次公告將碳盤查對象從過往的能源密集製造業,擴展到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業與運輸業,同時納入具備社會公共性質的醫療院所及大專校院。具體條件如下:

資訊服務業、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量販店業、鐵路運輸業、捷運運輸業及大專校院:符合事業年外購電力合計2千萬度以上者;或事業之單一場所年外購電力1千萬度以上者。
旅館業:事業之單一場所年外購電力1千萬度以上者。
電信業、連鎖便利商店業、超級市場業:門市(含直營及特約/加盟)總數100家以上者。
醫院:經衛生福利部醫院評鑑評定為醫學中心者。
█ 汽車運輸業:公路汽車客運業、市區汽車客運業、遊覽車客運業、汽車貨運業或汽車路線貨運業,其營業車輛數合計200輛以上者。
█ 製造業
過去未被納入前兩波盤查名單,但符合以下能源使用條件之一者,同樣列入強制盤查範圍:
→ 年用煤超過4000公噸;
→ 燃料油年使用量3200公秉;
→ 天然氣年使用量500萬立方公尺;
→ 單一排放口燃燒設施總熱值超過1000萬仟卡/小時;
→ 全廠年外購電力達2000萬度。

為減輕中小型企業初期負擔,這次新納管對象僅需完成自我盤查與登錄,不須經第三方查驗,亦暫免碳費。環境部強調,這是建立碳排查帳基礎的重要過渡期,企業應藉此機會逐步提升能源使用數據的完整度與透明度,為未來碳費徵收與強制查驗預作準備。
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台灣的碳排管理已逐年擴大範圍,從2023年與2024年針對高排放製造業的第一、二波盤查,到2025年的第三波全面涵蓋服務、運輸、醫療與教育機構,這顯示台灣已進入碳管理全民時代。
碳盤查不再只是「應付法規」,更是企業經營風險管理與供應鏈永續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尤其面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正式上路,碳排透明度將直接影響企業出口競爭力,有數據才有話語權,不盤查就等同自斷商機。

面對新的挑戰,企業要如何因應建議如下

製造業
對於中小型製造業,過去往往缺乏系統性的能源數據管理,這次納管是一個數位轉型契機。建議優先導入GHG Protocol或ISO 14064-1等其他國際標準,並結合能源稽核與節能診斷,將碳盤查從「被動應付」轉為「主動降本增效」。

服務業與零售業
便利商店、百貨、量販業者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分散於全台的龐大門市數據如何有效彙整與即時掌握。建議業者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EMS),並同步進行高耗能設備汰換,進一步串接綠電採購,讓碳盤查數據成為減碳決策的依據。

運輸業:
公路客運、貨運、遊覽車業者將面對的是燃油與里程數精算管理,建議同步強化智慧車隊管理、運輸路線優化與車輛電動化計劃,逐步把碳盤查數據與運輸效率提升連結,創造雙贏。

醫療與教育機構
醫院與大專校院的能源消耗集中在空調、照明、設備運作等,這些機構過去在碳管理相對被動,未來應將校園永續發展委員會與節能管理小組角色正式化,並將碳盤查報告與永續校園/綠色醫院策略直接掛鉤。

第三波強制碳盤查名單的公布,象徵台灣溫室氣體管理已走出高排產業圈,全面擴及一般服務與公共事業。對企業來說,這不只是法規應對,而是掌握自身能源使用數據主導權的開始。

唯有從碳盤查中找到減碳機會降低營運成本,並強化供應鏈ESG溝通,企業才能在全球淨零轉型競爭中站穩腳步,搶占永續經營先機。

參考資料:環境部公告 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690988d4-0450-4905-a246-eaffe7ff9f5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