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G「六大構面」與 GRI、SDGs 對照圖。

ESG 推行方法與成效管理(上)


隨著全球對環境、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的重視,「環境、社會、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Governance,ESG)」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議題。要了解 ESG 是如何被驅動、沿革至今,我們需要回顧其發展過程、探討它與 ISO 等傳統管理標準的關聯。綜觀 ESG 議題的發展軌跡,可以依驅動力的遷移,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客戶要求,從企業社會責任(CSR)到永續發展(SD)

ESG 的概念並非一開始就被稱為 ESG。其最初起源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這一概念。過去許多國際大廠,尤其是電子行業的領頭羊,要求其供應商提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些報告也稱為「社會責任白皮書」。企業提交 CSR 白皮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展示他們在環境、社會責任上的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提出要求、配合提交的企業越來越多,CSR 的內涵也逐步改變、漸漸被視為永續發展的一部分,並轉向強調環境與社會的長期健康發展,這一過程也為 ESG 的誕生鋪路。之後,CSR 理念逐漸與「永續發展」相結合,並發展成現今的 ESG。這一過程中,企業不僅需要履行社會責任,還要確保其行為對環境與社會的長期影響是積極正面的。

第二階段:政策法規,法規推動與台灣金管會的領先作用

隨著全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增強,各國政府開始參與、強化了對 ESG 報告的監管。在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成為全球最重視 ESG 報告揭露的監管機構之一。特別是在近幾年,台灣的政策要求上市櫃等公開發行的企業必須公開披露其 ESG 的成效。這一規定的出台,源於過去企業在面對食品安全、工作安全等重大事件時,未能有效管理風險,導致公司聲譽受損、投資者遭遇重大損失,甚至公司因此被迫下市。

為了減少投資者風險並提升企業經營的透明度,台灣法規要求企業定期公開其 ESG 為了減少投資者風險並提升企業經營的透明度,台灣法規要求企業定期公開其 ESG 議題的管理表現,強調企業必須識別、並適當回應環境與社會風險。這一政策定調,促使企業更加注重 ESG 報告的質與量、進一步推動 ESG 理念向實務面落地。議題的管理表現,強調企業必須識別、並適當回應環境與社會風險。這一政策定調,促使企業更加注重 ESG 報告的質與量、進一步推動 ESG 理念向實務面落地。

第三階段:ESG 投資,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視與 ESG 評分體系

隨著企業對 ESG 的投入逐步加深,全球的投資機構也開始將 ESG 納入投資決策過程。特別是全球的投顧公司與私募基金,開始依據企業的 ESG 表現對投資標的進行評分,而將這些分數作為其投資策略的重要依據。這些機構不再僅依賴傳統的財務報表來評估企業價值,因為這些報表仍然隱藏了許多潛在的風險。於是,投資者開始關注企業是否已經識別出相關風險,並在其 ESG 報告中展示相應的回應措施。這一趨勢突顯了 ESG 不再僅是法規的要求,也成為了全球資本市場對企業長期穩定提供投資報酬能力的重要指標。企業若未能有效識別並回應 ESG 風險,將可能面臨投資者撤資或市場價值下跌的風險。

隨著永續發展議題日益受到關注,不僅是客戶要求、企業自發力量、政府相關規定,全球通用性最高的財務揭露報告標準:「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也在 2024 年年初,發布了新的 S1 跟 S2 準則,分別聚焦於永續與氣候變遷議題,在財報揭露應用面提供指引。根據這些準則,從 2026 年起,所有公開發行的公司必須在年報中揭露其永續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各項指標。

在此背景下,台灣的主管機關也緊跟國際趨勢,規定 2025 年為政策推廣時期,並預計到 2026 年 100 億以上之上市櫃公司 (119 家) 適用 IFRS 永續準則。自 2028 會計年度起依 IFRS 永續揭露準則編製永續資訊。自 2029 年起於每年年報持續揭露前一年度 IFRS 永續揭露準則資訊,並每年配合前一年度財報公告申報時程,同時申報年報及財報。所有上市櫃公司揭露 IFRS 永續資訊(S1 與 S2 相關內容),包含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這些準則實質上等同於我們熟悉的 ESG 揭露報告,但涵蓋範圍更為廣泛。隨著這些法規逐步落實,企業將面臨更嚴格的永續揭露要求,進一步推動全球永續發展的實現。

ESG 的發展,歷經了從企業社會責任到永續發展,再到今天成為全球投資界核心指標的三個階段。無論是來自國際客戶的要求,還是主管機關的法規推動,或是全球資本市場對風險的重視,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今天 ESG 議題的蓬勃發展。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要遵循法規,還需積極提升其 ESG 績效、成果,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隨著全球對環境、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的日益重視,ESG 發展呈現出三大明顯趨勢,這些趨勢將對企業未來的經營與投資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考量一:法令納管與真實揭露

首先,ESG 越來越成為法規要求的一部分。未來,企業必須遵守相關法令進行 ESG 真實揭露。這不僅僅是報告內容的呈現,更是確保其與實際情況一致,並能經得起查核。隨著法規的推動,企業必須更加透明地分享 ESG 資訊,並將其公開於投資者和大眾面前,這將成為提升企業信譽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考量二:眾籌優勢與投資趨勢

其次,ESG 將成為投資決策的重要指標。根據 2023 年私募基金責任投資調查報告,70% 的受訪者認為,具有良好 ESG 表現的企業風險較低,且營運績效更為穩定。因此,投資者對 ESG 友好的公司愈發青睞,更多資金將流向這些具備長期穩定成長潛力的企業,這也顯示出 ESG 在資金市場中的優勢。

考量三:風險因應與透明化

最後,ESG 的發展也是企業風險管理的必要手段。隨著風險愈加複雜,未來企業必須透明化其風險管理措施,並建立有效的應對機制。沒有適當 ESG 報告的企業,將可能被市場視為風險隱患,甚至可能被標為「地雷股」。因此,企業需將 ESG 視為風險因應的一部分,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此外,ESG 的推行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會隨著全球企業關注的議題不斷變化,企業的回應亦需具備動態調整、與時俱進的特性。2024 年 1 月「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WEF)」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 Report 2024)」指出:全球未來十年,除了可能面臨極端氣候風險,還增加了社會極化,如貧富懸殊、政治對立,以及 AI(人工智慧)發展所帶來負面效應等新的風險;未來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地球生態,都將成為最受國際社會關注、亟待解決的問題,企業的 ESG 策略、行動與報告,也將需要動態調整、保持彈性與前瞻性,以符合市場期待。

企業發展 ESG 面臨的挑戰

隨著 ESG 逐漸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議題,企業在實踐過程中會面臨一系列挑戰。首先,企業必須考慮長期資源投入與回報的平衡。短期內,ESG 的投入可能會增加營運成本,讓企業面臨財務壓力。然而,如何有效管控這些投入與產出,並確保長期目標的實現,是一大挑戰。儘管初期可能看似虧損,但只要聚焦企業的專長與優勢,ESG 的投資長期來看,仍然能夠實現相應的回報。

其次,推動 ESG 的成效需要價值鏈的協同合作。中小企業常面臨供應鏈影響力有限的問題,尤其是當原材料由客戶指定或市場供貨吃緊時,企業常無法完全控制供應商。此時,企業應該問自己:如何能在價值鏈中發揮影響力,成為 ESG 的領袖、帶動價值鏈上的其他合作夥伴,共同實現永續目標。

最後,企業需確保 ESG 的策略與行動,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每年發布 ESG 報告,更需要的是系統性的方法與持續的成效。過程中,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優勢,實現 ESG 與企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從而確保長期的可持續經營。

▲ 企業發展 ESG 面臨的挑戰
▲ 企業發展 ESG 面臨的挑戰

在企業發展 ESG 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過於模糊和分散的做法,也就是企業面對前述 ESG 議題的三大挑戰時,必須先具備的思維。為此,我們進一步提出包括不要層別化、不要抄襲、不要誇大在內的「三不原則」,以幫助企業集中精力與資源、提升 ESG 行動可長可久的實際成效。

首先,不要層別化(no stratification),指的是避免將 ESG 的責任分散給不同部門。例如將環境、社會與治理的工作分別交給不同的負責人,再將個別的報告拼湊在一起。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形成有效的協同效應,反而會增加成本,且最終無法達到整體效益。ESG 報告應當是全公司跨功能、層級協同運作的結果,確保整體性與一致性。

第二,不要抄襲(no duplication),意味著不要取巧地抄襲他人報告中的金句或標語,像是「地球永續、台灣常綠」;這樣的做法雖然容易,但卻無法體現企業在 ESG 領域的獨特性。抄襲不僅會削弱報告的真實性,也可能因此帶來法律風險。每個企業的 ESG 報告,都應該符合產業特性,並真實反映企業實際的營運情況。

第三,不要誇大(no exaggeration),強調企業在撰寫 ESG 報告時應該避免誇大其詞,特別是報告中未經實際驗證的數據或成效。誇大的報告不僅可能違反法規,還會被公眾與媒體挑戰,對企業的品牌與信譽造成嚴重損害。

這三個原則為企業在推動 ESG 時,提供了務實而清晰的指導。遵循這些原則可以避免報告中的誤導性與誤差,並確保 ESG 的投入能夠長期實現實質、可衡量的成果。

進一步的實踐中,我們還需聚焦在「六大構面」,以涵蓋資源永續、環境保育、社會參與、循環經濟、淨零排碳、氣候變遷、以及透明治理等重要領域。這些構面不僅符合國際間的 ESG 相關標準,如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永續性報導準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和「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ASB)」等,也能夠幫助企業更有系統地推動 ESG、避免一開始漫無章法推進耗損資源。而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些構面,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優勢,設計符合公司特色的 ESG 策略。在此過程中,採用問卷調查、專家座談等方法,可以幫助企業更準確地了解目前 ESG 實踐中的問題與挑戰,並及時調整策略。然後通過「七大行動方法」來落實、確保 ESG 的目標與組織的長期發展策略高度契合,並且能夠持續對社會與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

面對 ESG 投資報酬、供應鏈協作及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企業應當建立清晰的方向與可操作的框架,這樣不僅能夠有效管理風險,還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長期的社會與財務雙重回報。

▲ ESG「六大構面」與三不政策
▲ ESG「六大構面」與三不政策

在推動 ESG 時,企業可以將「六大構面」與現有的 ISO 管理標準相結合,從而更高效地實現 ESG 目標。這樣的結合不僅能幫助企業有系統地管理環境、社會和治理問題,還能確保其符合國際標準,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長期的可持續性。

首先,在淨零排碳方面,ISO 14064 ISO 14067 碳足跡標準,以及 ISO 14068 碳中和標準,為企業提供了碳排放測量與減排目標的具體方法。資源永續方面,企業可參考 ISO 46001 水資源管理、FSC 森林資源監管認證,以及 ISO 50001 能源管理暨系列標準。環境保育方面,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和 ISO 20121 永續活動管理標準,提供了強有力的框架來管理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在社會參與領域,ISO 45001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標準、ISO 26000 社會責任指南,以及 ICD HR21 國際化人力資源發展指標等標準,可以幫助企業加強其在社會責任、勞動安全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努力。

循環經濟是企業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的關鍵。ISO 59000 系列循環經濟指南、ISO 14006 生態設計標準以及 ISO 20400 永續採購指南標準,都為企業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指導,促使企業在產品設計和供應鏈管理中融入循環經濟理念。

最後,在透明治理方面,ISO 37001 反貪腐管理系統、ISO 55001 資產管理系統以及 ISO 27001 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幫助企業建立起風險管理和資訊透明的系統,提升治理品質。

通過這些 ISO 標準的整合,企業可以在推動 ESG 的同時,確保其管理系統符合國際標準、提升 ESG 報告的透明度和品質。最終,這種方法論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地推動 ESG 作為,還能在每年的 ISO 複評中,保證其標準和實踐的持續改進與符合性。


▲ ESG「六大構面」與 GRI、SDGs 對照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