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快速看
ESG「六大構面」與 ISO 標準系統的連結
同時也是 CEN(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副主席的法國標準協會(AFNOR),於 2018 年發布了 NF XP X30-901 標準,該標準起源於為 CSRD 所設計的循環經濟框架。這一標準強調的方法,與 ESG 的三大核心領域: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治理相契合,因此成為推行 ESG 方法論的重要依據。
該標準結合本刊上集所述「六大構面」,以及 AA1000、SASB、TCFD、GRI 等國際標準,是一套完整、可與 ESG 議題與 ISO 系列標準整合的框架。此框架提供企業系統化的 ESG 管理方案,有效協助企業彙整 ESG 數據、確保同時符合 ISO 認證要求。
為進一步支持 ESG 實踐,法國標協也提供溫室氣體(GHG)、碳足跡(CFP)及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查驗服務,依據 ISO 14064-1、ISO 14067,以及 ISO 14068-1 標準進行驗證,協助企業驗證 ESG 指標是否符合國際規範。
此外,由於 ESG 議題相關的許多活動,皆必須仰賴專案與創新管理方法加以實現,所以企業在推動 ESG 的過程中,亦須重視創新管理和專案管理系統的成熟度評估。

▲ ESG 六大構面與 ISO 標準的連結。
ISO 管理系統與可持續性的關係
企業推動 ESG 時,需依賴國際標準,特別是 ISO 標準與 ESG 的整合,實現可持續的管理架構。ISO 的 PDCA 循環(計劃、執行、檢查、行動)提供持續改善框架,但卻無法提供足夠動力來驅動企業真正落實 ESG 永續發展的目標。
然而 ESG 揭露報告逐年更新的要求,使企業面臨更大的壓力,能夠促使其投入更多資源在相關議題上。將 ESG 目標與 ISO 標準結合,企業能同時推動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大核心領域的協調與平衡,達成長期的永續發展。

ISO 管理系統標準的氣候承諾
ISO 致力於在氣候變遷方面做出積極貢獻,以實現倫敦宣言,即 ISO 氣候承諾的目標。近期 ISO 的管理系統標準變更中,處處可見對氣候變遷的強化與關注。將氣候變遷納入 ISO 標準,透過管理系統中的淨零指導方針和氣候考量,為永續發展出力。
因應氣候變遷,是目前最受國際重視的企業社會責任,這個趨勢很重要。我們觀察到這樣的趨勢已經浮上檯面,正在 ISO 各標準委員會裡面如火如荼地展開,把氣候變遷的風險,納入所有 ISO 標準的風險考量。
IAF/ISO 聯合公報強調將氣候因素納入 ISO 管理系統標準的重要性,以確保組織的彈性和永續性,並公布修訂 31 項現有管理系統標準的聯合聲明;也就是說,ISO 標準組織正在修訂包括 ISO 9001、ISO 14001、ISO 45001、ISO 50001 等標準;並且將氣候變遷與淨零排碳納入風險評估範疇。這些改變將治理策略目標與企業財務暨風險揭露框架、指南,如 IFRS 等;整合進 ISO 標準。當 IFRS 的 S1 和 S2 準則要求與財報合併揭露 ESG 議題的要求,正在成為全球企業共通的發展趨勢;這意味著 ISO 標準與 ESG 必須共同運作,而企業每年皆須揭露創新績效。
ISO 管理系統的永續與成效瓶頸
當企業的 ESG 推動與揭露,跟 ISO 管理系統標準結合在一起,兩者必須同時並進,來實現可持續性與創新績效。除了透過 ISO 既有的 PDCA 循環,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管理系統持續改進,亦即 ESG 的可持續性提供基礎,法國標協在 NF XP X30-901 標準中建議的七大永續行動方法論,亦可引領企業達成可持續性的創新績效。此外,企業也需考量氣候變遷是否影響內、外部議題、並將其納入組織目標中,調整相應的 ESG 目標與行動,亦即管理系統需要有可持續性的考量。
實現 ESG 持續發展與成效創新
為協助企業探索並實現每年不斷創新的 ESG 成效,法國標協率先發佈可以確保其 ESG 策略的有效性與持續發展的方法論跟績效衡量,強調循環經濟的 PDCA 循環與管理方法的 NF XP X30-901 循環經濟專案管理系統標準。事實上,ISO 59000 循環經濟系列標準,正是由法國標協擔任執行秘書的 ISO TC 323 技術委員會,偕同 72 個國家共同負責制定的。
NF XP X30-901 中提到:循環經濟的有效推行,必須善用同時橫跨 ESG 六大構面與三個面向的創新專案管理與永續七大方法。透過以下這七大行動領域方法論的介紹,讀者亦可一窺兩套標準間的連結。
一、可持續性採購:在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中,可持續性採購是推動 ESG 的重要起點。根據 ISO 20400 永續採購指南標準,企業應採取系統化的方式進行採購,並建立可持續性採購策略。儘管並非所有企業都需取得系統認證,但制定明確的可持續採購政策,並將其運用於價值鏈管理中,使企業能影響並帶動上、下游合作夥伴,一起朝 ESG 目標邁進。
二、生態設計:從產品的設計階段開始考慮環境影響,已成為推動 ESG 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 ISO 14006 環境管理系統-生態設計指引標準,生態設計強調在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中,從原材料的選擇、製造過程、使用,到最終處理階段,都應該考慮對環境可持續性的影響。將生態設計理念應用於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僅能減少資源浪費,還能提升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有利推動 ESG 目標的實現。
三、產業共生:產業共生是一種高度協作的模式,旨在通過跨行業合作來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再利用。參考 ISO 59010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和價值鏈轉型指南標準,企業應該與上游和下游的合作夥伴共同創造改變、共享價值,整合彼此的資源與能力,共同推動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這種產業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僅能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還能促進整個行業的永續發展,是實現 ESG 的關鍵行動之一。
四、功能或服務經濟:功能經濟或服務經濟強調,通過「提供功能性服務」而非「擁有產品」來達成可持續性。這意味著,企業可以,且應該探索如何用軟體取代硬體、以提供相同功能的服務,代替傳統的產品擁有方式;例如,提供產品租賃或共享服務。這樣不僅能減少過度消費與浪費,還能降低資源消耗並促進長期的資源循環效能,對於企業實現環境和社會責任有著積極的作用。
五、負責任消費:推廣負責任的消費是 ESG 中社會責任的重要一環。企業應該教育和引導消費者在使用產品和服務時,認識其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並鼓勵他們做出更為負責任的選擇。這不僅需要企業在產品設計和銷售循環活動中考慮可持續性,還需要建立公平透明的消費者教育體系。這樣的行動能夠促進社會責任感的提升,並形塑有利可持續性的消費模式。
六、有效使用產品或延壽:延長產品使用壽命是一項簡單卻有效的 ESG 策略。通過提升產品的耐用性和可維修性,企業不僅能降低資源消耗,還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企業可以通過提供維修服務、升級配件或推動回收再利用來延長產品的生命週期。這樣的做法不僅能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還能幫助實現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的雙重目標。
七、有效管理報廢產品及原料:對廢品和原料的有效管理是實現 ESG 成效的最後一個關鍵行動。企業應該制定脈絡明確、可被衡量、評估的廢物管理計劃,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產生,並通過回收、再利用或適當處置來最大化資源的利用。這不僅有助於環境保護,還能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升其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
ESG 的推行,已關係到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實質上永續發展的長期策略。這七大行動方法,可以幫助企業在實現長期合理報酬的基礎上,提供利害關係人每年不斷創新的 ESG 成果。

▲ 法國標準協會 NF XP X30-901 循環經濟標準提供的永續七大行動方法論。
ESG 所追求的經濟模式演進
在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對於 ESG 的關注已經不再是選擇性的附加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的經濟模式也在不斷進化,從傳統的利潤驅動型商業模式,逐漸過渡到更加注重可持續性和資源循環的模式。這一轉變的核心在於: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不僅是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更推動企業長期發展的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在此將探討這一過程、說明如何將循環經濟商業模式與 ESG 的實踐相結合,創造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過去的商業模式普遍集中在以最小的投入產生最大的獲利上,這種以「成本效益」為核心的普通商業模式在當時取得了快速增長,並且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然而,隨著環境問題和社會責任意識的提高,這一模式逐漸顯示出其局限性。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模式,會忽視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永續發展,進而對環境和社會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大概十年前,當「客戶」管理,變成「利害關係人」管理的時候,也代表著企業已開始轉向可持續商業模式(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這種模式強調:企業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還要關注其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並且在決策過程中積極考量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和利益。當企業開始關注如何平衡利潤、社會責任和環境影響時,便邁入了可持續商業模式的進化過程。
然而,僅僅關注可持續性還不足以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尤其是氣候變遷和資源短缺問題。這些問題要求我們進一步升級商業模式,並將其轉向一個更加高效、創新和循環的經濟體系,也就是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強調將資源利用最大化並減少浪費,追求實現資源的無限循環。以「物質流」的管理為核心,即如何管理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資源,包括能源、原材料以及人力資源等,並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再生。循環經濟不僅追求優化生產過程,更是一種從產品設計、製造、使用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在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下,企業開始注重長期的永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能更有效減少資源浪費、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社會與環境的責任感,並創造出符合全球永續發展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企業設計和實施循環經濟商業模式能夠遵循的原則,可歸納為「循環經濟的五化」;包括:強化(Intensifying)、去物質化(Dematerialising)、封閉化(Closing)、延化(Slowing)和簡化(Narrowing)。強化原則提示企業應該通過創新技術和流程改進,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自然資源依賴和浪費。去物質化原則鼓勵企業盡可能減少物質採用,以軟體取代硬體,雲端取代終端,減少物理資源消耗時,還能提升服務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封閉化即企業應該設計閉環系統,確保資源可以在其生產過程中持續循環,從而實現零浪費。延化強調延長資源使用周期。例如藉提升產品耐用性或提供維修和升級服務來延長產品的使用時間。簡化原則鼓勵企業在資源循環過程中簡化設計和流程,減少不必要的物質和能源消耗。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與 ESG 的推進相輔相成,幫助企業從根本上解決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問題,並同時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治理水平。循環經濟促使企業加強與利害關係人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這與 ESG 中的社會責任和治理目標相契合。企業推行循環經濟的同時,也能增強自身的透明度和責任感,提升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信任。
企業好夥伴
企業問題找華宇,免費諮詢企業因為管理或是驗證上有棘手問題嗎?
企業因為員工管理或是工廠管理上有棘手問題嗎?
- 華宇服務
企業輔導與診斷、精實生產、ISO國際驗證、人才管理、戰略管理指標、組織績效、六標準差、ESG永續報告書、ESG相關輔導 - 我們將為您免費諮詢服務(請點我) 華宇官方LINE
上班時間也歡迎撥打電話諮詢 +88634951008 - 華宇免費公開班:最新企業輔導課程 (請點我)
- 【華宇新訊】台灣銘板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 推動永續能源管理
- 淺談第 29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下)
- 【政府補助課程】AI 3日種子班 (完全免費) 培養企業人才
- 【華宇新訊】環境部公布第三波強制碳盤查名單 服務業、運輸業、大專院校全面納管
- 【華宇新訊】台船防蝕科技啟動ISO 14064-1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 強化企業永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