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什麼是GHG Protocol?

一、源起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GHG Protocol) 是由世界資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和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於1998年共同發起的一項全球性合作倡議。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缺乏一套一致且廣為接受的溫室氣體盤查與報告標準。
經過多方利害關係人(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政府及學術界)的共同努力,首版《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於2001年9月發布,並於2004年5月發布修訂版。此後,GHG Protocol 陸續發展出一系列針對不同範疇和應用的標準與指引,成為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管理工具。

二、一分鐘認識GHG Protocol

GHG Protocol 並非單一「產品」,而是一系列國際公認的溫室氣體盤查與報告標準、指引及計算工具的總稱。它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框架和方法學,協助企業、政府及其他組織量化、監測、報告及管理其溫室氣體排放。GHG Protocol 的標準是許多國家溫室氣體強制性報告計畫、自願性倡議(如CDP、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SBTi)以及企業內部碳管理策略的基礎。

三、GHG Protocol五大核心要素

GHG Protocol 強調在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與報告時應遵循以下五個核心原則,以確保資訊的品質與可信度:

核心要素 核心原則
相關性 (Relevance) 溫室氣體盤查應適切反映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並服務於內外部使用者的決策需求。
完整
(Completeness)
應納入並報告在所選盤查邊界內所有可量化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與活動。任何特定的排除都應被揭露並說明理由。
一致性
(Consistency)
應使用一致的方法學,以便對不同時期的排放數據進行有意義的比較。任何數據、邊界、方法或其他相關因素的變更都應清楚記錄。
透明度
(Transparency)
應以事實為基礎,清晰、連貫地處理所有相關議題,並保留可供查證的審計軌跡。應揭露所有相關的假設,並適當引用所使用的會計、計算方法及數據來源。
準確性
(Accuracy)
應確保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量化在可判斷的範圍內系統性地不高估也不低估實際排放量,並盡可能減少不確定性。應達到足夠的準確性,以使用戶能對報告資訊的完整性有合理的信心。

四、一看就懂的七大標準架構

GHG 標準架構

GHG Protocol 包含一套相互關聯的標準與指引,主要有:

    1. 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這是最基礎且最廣泛使用的標準,指導企業如何計算和報告其範疇一 (Scope 1) 和範疇二 (Scope 2) 的溫室氣體排放。
    2. 企業價值鏈(範疇三)會計與報告標準 (Corporate Value Chain (Scope 3)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提供企業評估其整個價值鏈(涵蓋15個類別的範疇三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指引。
    3. 產品生命週期會計與報告標準 (Product Life Cycl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用於評估特定產品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從原料、製造、運輸、使用到棄置)的溫室氣體排放。
    4. 專案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GHG Protocol for Project Accounting): 用於量化特定溫室氣體減量專案所產生的減排效益。
    5. 政策與行動標準 (Policy and Action Standard): 協助使用者評估政策和行動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6. 城市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GHG Protocol for Cities – GPC): 專為城市設計的溫室氣體盤查標準。
    7. 部門特定指引與計算工具: 針對特定行業(如鋁業、水泥業、林業等)提供更詳細的盤查指引和工具。

其中,排放範疇的劃分是核心概念:

    • 範疇一 (Scope 1): 來自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排放,如固定燃燒源(鍋爐)、移動燃燒源(車輛)、製程排放及逸散排放(如冷媒洩漏)。
    • 範疇二 (Scope 2): 來自組織外購電力、蒸汽、熱或冷卻的間接排放。
    • 範疇三 (Scope 3): 發生在組織價值鏈中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非屬範疇二。例如,購入商品和服務、上、下游運輸與配送、員工通勤、商務差旅、產品使用階段的排放、廢棄物處理等。

貳、為何用GHG Protocol進行盤查?

企業採用GHG Protocol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主要原因包括:

一、 法規遵循:

許多國家或地區(包括台灣,依據環境部對特定行業或規模企業的要求)已將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納入強制性法規,而GHG Protocol常被指定為依循的標準。其中,IFRS S2就要求採用GHG Protocol,尤其是Scope 3更是被強制採用。

二、 參與自願性倡議:

參與如CDP(碳揭露專案)、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SBTi)、道瓊永續指數 (DJSI) 等國際倡議或評比,通常要求企業依據GHG Protocol提交溫室氣體盤查數據。

三、 風險管理:

辨識和管理與氣候變遷相關的風險,例如未來可能的碳定價機制、能源成本上升、供應鏈中斷、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實體風險。

四、 發掘機會:

透過盤查過程,企業可能發現節約能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機會,或開發低碳產品與服務的契機。

五、 滿足利害關係人期望:

投資者、客戶、員工及社會大眾對於企業在氣候行動與資訊透明度方面的期望日益提高。

六、 設定減量目標的基礎:

一份可信的溫室氣體盤查清冊是設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 (SBTs) 或其他減排目標的必要前提。

七、 供應鏈管理:

了解範疇三排放有助於企業與供應商合作,共同降低整個價值鏈的碳足跡。

八、 提升品牌聲譽:

展現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承諾與責任感。

參、GHG Protocol對企業的重要性?

GHG Protocol對企業的重要性及提供的幫助體現在:

益處 說明
提供可信且標準化的量測方法 作為全球公認的標準,使用GHG Protocol能提升企業排放數據的公信力和國際可比較性。
改善溫室氣體管理能力 「可衡量才能管理」,清晰的盤查結果有助於企業更有效地追蹤、管理和控制其排放源。
支持明智的決策 為企業在投資、營運優化、產品設計及永續策略制定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持。
實現成本節約 辨識排放熱點往往能揭示能源效率低下或資源浪費的問題,改進後可降低營運成本。
強化透明度與溝通 便於企業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就其碳排放和減碳績效進行清晰、一致的溝通。
進行績效標竿管理 若同業亦公開其數據,企業可進行比較,了解自身表現。
支持永續發展策略 構成企業氣候策略或整體永續發展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
促進參與碳市場或取得綠色融資 健全的盤查清冊往往是參與碳交易機制或獲得綠色金融產品的先決條件。

肆、什麼產業需要GHG Protocol?

原則上,所有希望了解並管理其溫室氣體排放的組織,不論其規模大小或所屬行業,都可以使用GHG Protocol。 特別是以下類型的企業:

一、 受法規強制盤查的企業:

例如台灣環境部規定應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及查證的製造業或其他指定事業。

二、 參與自願性報告計畫的企業:

如向CDP提交問卷、設定SBTi、或爭取納入DJSI等永續指數的企業。

三、 公開發行公司:

面臨日益增加的投資者對其氣候績效的關注。

四、 能源密集型或高排放行業的企業:

如製造業、能源業、運輸業、建築業、農業、水泥業、化工業等。

五、 供應鏈中的領導企業:

希望了解並影響其範疇三排放的大型企業。

六、 對永續發展有高度承諾的企業。

七、 任何希望量化其碳足跡以進行內部管理或對外溝通的組織。

伍、輔導流程

企業導入GHG Protocol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的典型流程如下(通常指企業層級的盤查):

GHG輔導流程

一、 設定組織邊界 (Set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 確定盤查範圍將涵蓋企業的哪些部分(如總公司、子公司、合資企業等)。
  • 選擇一種合併方法:股權比例法 (Equity share)、財務控制權法 (Financial control) 或營運控制權法 (Operational control)。

二、 設定營運邊界 (Set Operational Boundaries):

  • 辨識與組織營運相關的所有排放源。
  • 將排放源歸類為範疇一(直接排放)、範疇二(輸入能源的間接排放)和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的盤查通常更複雜,企業可分階段導入)。

三、 選擇基準年 (Choose a Base Year):

  • 選擇一個具代表性的歷史年份作為未來排放追蹤比較的基準。
  • 制定基準年排放量重新計算政策(例如,當企業發生重大結構變化時)。

四、 收集數據與計算排放量 (Collect Data & Calculate Emissions):

  • 辨識排放源與收集活動數據: 例如,各種燃料的消耗量、外購電力度數、冷媒填充量、差旅里程、廢棄物處理量等。
  • 選擇或開發適當的排放係數: 來自官方公告、行業協會數據或特定研究。
  • 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針對每個排放源和範疇,將活動數據乘以對應的排放係數,並加總得到總排放量(通常以二氧化碳當量 CO2e 表示)。

五、 管理數據品質 (Manage Data Quality):

  • 建立程序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 詳細記錄數據來源、計算方法、假設和不確定性。

六、 報告排放量 (Report Emissions):

  • 根據GHG Protocol的原則及任何特定報告計畫的要求,編製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
  • 揭露必要資訊(如各範疇排放量、各溫室氣體種類排放量、使用方法學、基準年資訊等)。

七、 (建議) 外部查證/確信 (Optional but Recommended: Third-Party Verification/Assurance):

  • 委託獨立的第三方查證機構對溫室氣體盤查清冊進行查證或確信,以提高報告的公信力。(此為獨立於GHG Protocol本身的程序,但對於公開報告或法規要求而言通常是必要的)。

八、 設定減量目標與追蹤績效 (Set Reduction Targets & Track Performance):

  • 以盤查清冊作為基準,設定有意義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持續追蹤減量成效。
在整個盤查過程中,特別是對於首次盤查、範疇三盤查或面臨複雜情況的企業,可以尋求華宇企管專業顧問團隊的輔導與協助。

在導入過程中,特別是在能源審查、EnPIs/EnB的建立、內部稽核等階段,企業可尋求華宇企管專業顧問團隊協助,以確保導入的順利與有效。

【預約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 (GHG Protocol) 專家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