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人權危機」來襲,台灣企業如何自保?(華宇企管)

供應鏈「人權危機」來襲,台灣企業如何自保?

從推動永續開始,企業焦點多半鎖定在「碳費、碳盤查」等環境議題。但全球供應鏈真正潛伏的下一個風暴,其實是「人權」。從歐盟永續法規到美國海關(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CBP)的「暫扣放行令」(WRO),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製造業而言,這將比碳費更急迫、更致命。「供應鏈人權合規壓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隱形地雷」。

歐美市場已不再僅聚焦於碳排放數據,國際買主與政府監管機構,正逐步要求企業必須證明其產品供應鏈未涉及強迫勞動、超時工時、童工、歧視或其他侵犯人權的問題。而台灣企業若無法及早建立前瞻性的人權合規策略,可能在全球競爭中陷入被動。

近期沸沸揚揚台灣大型製造商因涉嫌違反人權,遭美方禁止進口的新聞,衝擊營收與品牌聲譽。這不僅僅是國際新聞,而是台灣供應鏈隨時可能面臨的危機。

除了美國,歐盟也正在推動《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要求大企業必須對供應鏈進行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這些規範都意味著,未來「沒有健全人權管理」的企業,將難以在國際市場立足。

對移工強迫勞動問題特別關注的「RBA」(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責任商業聯盟),以推動全球勞工權益、環境責任、職業安全與商業道德為職志,更因其為國際主要電子產業供應鏈、半導體與零組件供應鏈遵循規範,其對台灣各產業鏈將產生之影響,不容忽視!

面對全球供應鏈法規日趨嚴格,人權議題成為攸關企業存續的關鍵。細細檢視台灣企業人權的痛點規納出以下幾個風環節最常出現爭議:

風險環節常見問題國際查驗焦點
招募與仲介工人被迫支付高額中介費、被扣押護照、仲介收費不透明是否有「Zero Recruitment Fee」政策、仲介契約與費用證明
強迫勞動 / 抵押勞動工人被強制加班、限制自由轉職、部分身份證件被扣押工時紀錄、合同、工人訪談、監獄式宿舍證據
工時與薪資違法加班、不付加班費、薪資低於法定標準工時打卡、薪資單、加班單據、銀行轉帳紀錄
住宿與生活設施過度擠迫宿舍、不安全環境、衛生差宿舍實拍照、宿舍分布圖、工人訪談記錄
申訴與工人聲音無匿名申訴渠道、工人未被聽見是否設置安全匿名管道、是否有第三方審查機制
供應商 / 上游追溯部分原料來源國有高強迫勞動風險(如棉花、礦產)原料來源國、冶煉/採礦業者人權紀錄、衝突礦產稽核

許多國際供應鏈、 ESG 評級機構、非營利組織,乃至美國CBP等政府單位,都會針對上述環節進行交叉驗證。若供應鏈有一處出現問題,整條供應鏈都可能因信任破裂而被剔除。

為了建立可信度與提升風險防線,企業應視自身產業、客戶要求與國際法規,選擇適合的驗證與監督機制。更關鍵的是,這些制度應與你的人權治理體系互為強化,而非僅當「外在標章」,而是成為在供應鏈的市場中的「信任憑證」:

  • RBA(責任商業聯盟)/VAP 審核:電子 / ICT /科技供應鏈通用且必備的,能覆蓋勞動、人權、環境、商業道德等多維風險。
  • SA8000針對工廠層級的社會責任標準,強調工人條件、工時、童工、報酬。
  • Sedex / SMETA零售與消費品牌供應鏈常被要求的第三方審核標準。
  • BSCI特別適合零售與流通供應鏈使用,具平台型監控能力。
  • Responsible Minerals Initiative (RMI) / 衝突礦產審查工具:若產品含有金屬、稀有礦產,需從源頭追蹤是否涉及衝突或不當採礦。
  • Fair Labor Association (FLA):對品牌與製造業有較高公信力的人權 / 勞權驗證機制。
  • WRAP:服飾、織造業較常見的產線工廠認證機制。

這些機制逐漸成為品牌大廠採購的前提條件,若台灣供應商缺乏相關準備,將直接喪失競爭資格。所以在選擇驗證工具時,建議採「風險導向 + 客戶要求驅動」策略:先 mapping 自己最敏感的原物料、最有風險的供應商,再由此決定要做那些制度。

對台灣企業而言,「人權合規」不是永續報告的附錄,而是企業立足國際市場的生死線。唯有及早建立人權政策與治理架構,導入國際驗證制度,推動供應鏈盡職調查,並將成果透明揭露於 ESG 報告,同時透過跨部門合作與教育訓練落實日常管理,才能避免被 WRO、CSDDD 等高壓監管排除在供應鏈之外。而企業未來,唯有在減碳人權兩大戰場同時展現行動力及實力,才能真正站穩國際市場,成為具備競爭力的永續贏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