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韌性的關鍵:人力安全與營運持續

邁向韌性的關鍵:人力安全與營運持續

在日益不確定的全球環境中,重大災害如極端氣候、地震、疫情與供應鏈斷裂,已成為企業無法忽視的營運風險。這些災害不再是短暫事件,而是造成長時間、大範圍的營運中斷。企業若要有效因應,目標不應止於災後復原,而是主動建構整合性的「企業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根據ISO 31000風險管理框架與ISO 22301營運持續管理系統,韌性不是結果,而是一個持續、前瞻、跨部門協作的策略流程,涵蓋災害因應、復原與營運中斷管理。其中,人力安全與營運持續性是雙重核心,而平日的準備與演練則是邁向韌性的關鍵投資。

重大災害發生時,企業首要任務是即時應變,這屬於風險管理流程中的「預防與緩解」階段。災害初期常伴隨著混亂,若缺乏預設計畫,後果將倍數擴大。企業應建立「緊急應變計劃」(Emergency Response Plan),涵蓋通報機制、疏散程序與資源調度,並啟動預警系統,讓員工有足夠時間前往安全地點或準備遠距辦公,將人力安全與營運持續的風險降至最低。

唯有保障人力安全,企業才能迅速組建緊急應變小組(Emergency Response Team, ERT),執行初步止損措施,為後續營運持續爭取時間。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風險管理原則要求優先保護生命與健康,例如建築安全設計、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PPE)及即時通訊系統等,皆有助於降低傷亡風險。

同時,企業也須預先識別關鍵業務流程(如生產線或IT系統),並制定備援方案,以減少初期衝擊。風險管理強調,應變不是事後補救,而是預防導向;透過定期風險評估與情境模擬,確保應變措施真正發揮效益。

災害過後,進入復原階段,這是風險管理中的「恢復與適應」環節。目標是盡快恢復正常運作,但需考量人力與營運的持續性。復原計劃應包括資源評估、供應鏈重建及心理支持,確保員工不僅安全,還能維持士氣。

從風險角度,復原需量化潛在損失:例如,使用業務影響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BIA)來優先恢復高風險業務。人力安全在此延伸至員工福祉,例如提供醫療援助、心理諮詢及彈性工作安排,以避免燒盡(burnout)風險。營運持續則透過備援中心或雲端系統實現,例如疫情期間許多企業轉向數位化,成功維持供應鏈不中斷。

以2024年台灣0403大地震為例,台灣的科技業,尤其是半導體和電子製造業,由於長期面對地震威脅,其災害復原(Disaster Recovery, DR)計畫執行得相對成功。許多企業在事件中透過預先的復原框架,僅用數週便恢復營運,而非數月,凸顯了系統化管理的價值。雖然大廠復原快,但部分專業設備的校準、零組件(如化學品、氣體)的運輸中斷、以及下游供應商的受損,仍造成了數天到數週不等的間接影響。

面對極端氣候,重大災害常導致營運中斷,這是風險管理流程中「監控與緩解」階段的焦點。營運中斷不僅影響即時收入,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如客戶流失或聲譽損害。企業需採用「業務持續計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BCP),以確保關鍵功能在斷鏈時能持續運作。

企業的風險管理首要工作,是進行更具前瞻性的分析:一旦基礎設施大規模停擺時,最不可接受的損失是什麼?

這就是業務衝擊分析 (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BIA) 的核心價值。它迫使企業將資源聚焦在最關鍵的業務功能 (CBFs) 上,並設定兩個至關重要的風險指標:

  1. 恢復時間目標(Recovery Time Objective, RTO):在電力、交通、通訊可能長達數天甚至數週中斷的情況下,企業最長可以容忍關鍵系統或功能中斷多久?
  2. 恢復點目標(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RPO):面對不可抗力導致的數據丟失,企業可以接受損失多少數據或交易資料?

一旦確定了RTO與RPO,災害應變與復原就不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具備明確時限和資源分配依據的風險投資。從組織風險管理的視野,營運中斷管理是橋樑,將因應措施與復原計畫連結起來。透過數據驅動的模擬,企業能將中斷時間從數週縮短至數天,轉化危機為競爭優勢。

平日的準備與演練不是可選擇的額外工作,而是風險管理的核心實踐。觀點上,演練能暴露計劃漏洞、提升團隊協調,並強化全員意識。特別強調「全員演練」:不僅限於危機管理團隊,全體員工(包括行政、生產及管理階層)都應參與,模擬真實情境,如疏散或網路攻擊演習。這能確保人力安全成為本能反應,並維持營運持續的集體責任。

至少每年一次全面演練,輔以每半年一次的部門級演習。為何如此?風險環境動態變化,年度演練可涵蓋最新威脅,而半年部門級次則維持警覺性。許多研究顯示,定期演練的企業,中斷恢復時間可縮短30%以上。

更重要的是,這種人力物力的投資是組織不可省的。許多企業視演練為「成本」,卻忽略其回報:省略準備,等同於自願放大風險,導致災害時的損失遠超過投資額。相反地,將其視為戰略資產,能轉化為競爭優勢;唯有持續投資,企業才能擁有韌性。

面對重大災害,企業風險管理是從被動防禦走向主動轉型的關鍵路徑。這條路徑以人力安全與營運持續為基石,從災害發生時的即時因應,到營運中斷期間的持續管理與災害復原,最終目標是建立企業韌性。

韌性不只是擁有計畫,而是企業能在衝擊中吸收、適應並進化的能力,是將風險管理內化為組織DNA的過程。因此,管理者必須視平日的準備與全員演練,為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投資,唯有將應變計畫內化為組織的反射動作,企業才能成為抵禦任何極端衝擊的「不倒翁」。


作者介紹|白佩華老師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

♦學歷與證書:
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工研院TCFD, CDP, SBTi培訓證書,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ISO 14064 (主稽), ISO 14067ISO 14068-1 (主稽)   BS 8001, ISO/IEC42001  主稽。

資料來源:先行智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