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碳費到人權:台灣企業面臨的下一波供應鏈合規挑戰

從碳費到人權:台灣企業面臨的下一波供應鏈合規挑戰

2025年九月,美國 CBP 已扣押逾 6 億美元涉及強迫勞動嫌疑的貨品,台灣也已有企業被間接波及——即使您不是直接出口商,只要在供應鏈上,就可能被客戶要求「舉證清白」。

這波趨勢的緊急性,遠超乎許多人的想像。它不像碳費有緩衝期和國內法規作為依循,而是一旦被客戶或進口國海關(如美國的CBP)查核出問題,可能面臨”產品被扣押”、”訂單被取消”甚至”巨額罰款”的立即性風險。

國際上對「強迫勞動」的零容忍態度,已從道德層面迅速轉變為強制性貿易障礙。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特別是電子、ICT、紡織、製鞋等出口導向產業,已無法置身事外。從外籍移工管理、工作時數、薪資結構到供應商的勞動條件,任何一環的疏忽都可能成為企業生存的致命傷。

國際人權標準不再是「加分題」,而是「資格賽」。人權問題已成為影響企業營運與市場準入的四大主要貿易障礙:

1.  海關扣押與邊境禁令:

最直接的衝擊是美國《防止維吾爾強迫勞動法》(UFLPA)以及歐盟即將生效的「歐盟市場內禁止強迫勞動製造產品法案」。這些法案賦予海關權力,可直接扣押被懷疑與強迫勞動相關的產品,讓企業的貨物無法進入主要市場。

2.  歐盟強制性盡職調查:

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要求大型企業(並逐步向下外溢至供應鏈),必須主動對其營運與供應鏈中的人權與環境負面影響進行識別、預防、減緩與補救。未能落實者將面臨法律訴訟與罰款。

3.  客戶合規要求升高:

國際大品牌已普遍採行 RBA(責任商業聯盟)、SA8000 或 Sedex/SMETA 等標準來審核供應商。若您無法取得 RBA VAP 審核通過或相關驗證,將直接被踢出合格供應商名單。

4.  資訊揭露壓力:

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與 ESRS 標準,要求企業對人權盡職調查的成果進行強制性揭露。不透明或表現不佳,將嚴重損害企業聲譽和投資人關係。

這四項風險彼此環環相扣:若企業無法滿足客戶合規要求,產品可能被邊境禁止,進而在 CSRD 揭露中出現「高風險供應商」標註,導致品牌與財務雙重打擊。

面對這場挑戰,企業的應對思維必須從「被動應付稽核」轉變為「主動建立人權風險管理系統」。這不僅是合規,更是鞏固您的永續競爭力與贏得國際市場認可的關鍵。

顧問建議台灣企業以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為框架,建立五個核心步驟:

步驟行動內容(可觀測+可度量+可優化)關鍵效益
1. 承諾與政策建立尊重人權納入企業最高層級承諾,發佈人權政策,明確禁止強迫勞動、童工、歧視等,並簽訂於所有採購合約。建立內部管理基礎,向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展現決心。
2. 人權風險鑑別與評估針對營運、供應鏈、產品服務進行人權盡職調查。特別關注高風險領域(如移工宿舍管理、工時、工資、供應商所在地政治風險)。提前發現潛在的強迫勞動或侵權風險點,量化風險程度
3. 整合與行動落實違法制定具體的預防與減緩措施。例如:強化移工招募流程透明度、優化工時薪資系統、對供應商進行 RBA/SA8000 審核輔導降低風險發生機率,滿足客戶與法規要求。
4. 績效追蹤與衡量設定衡量人權績效的指標(如工時超標率勞資爭議數量供應商合規率),並定期追蹤審查。確保管理系統持續有效,為外部揭露提供數據基礎
5. 補救機制建立建立有效的申訴或冤屈機制(Grievance Mechanism),讓員工和利害關係人可以匿名報告人權問題,並確保問題能被公平、及時地解決。快速止血、避免問題擴大,展現負責態度。

若內部尚未建立人權管理制度,可由第三方顧問協助進行風險鑑別與供應鏈輔導,並協助設計人權 KPI 與教育訓練模組。

人權盡職調查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規模的企業需要採取不同的切入點:

1. 大型企業(>500人,或品牌供應鏈龍頭)

核心策略: 系統化導入與供應鏈管理。

建議行動:

  • 優先取得 RBA VAP 驗證: 這是電子/ICT 業的通行證,能有效降低被客戶查核風險。
  • 強制推行 HRDD: 將人權盡職調查納入常規年度稽核流程,並導入 CSRD、ESRS 等高標準揭露準備。
  • 展開二階供應商輔導:將人權合規要求延伸到主要供應商(Tier 2),必要時提供輔導資源。

2. 中型企業(100-500人,供應鏈中堅)

核心策略: 專注高風險點與單一標準取證。

建議行動:

  • 聚焦移工與工時管理: 優先審查並優化外籍移工的招募費、住宿條件、工時與休假安排,這是台灣製造業最常見的風險點。
  • 取得客戶要求的單一驗證: 依據主要客戶群選擇性導入 SA8000 或 Sedex/SMETA,以最快速度取得市場門票。
  • 優化內部申訴機制: 確保申訴管道可信且保密,讓員工敢於發聲。

3.小型企業(<100人,新創或微型供應商)

核心策略:基礎合規與透明化。

建議行動:

  • 基礎勞動法規合規: 確保完全遵守台灣《勞基法》及《人口販運防制法》,特別是薪資、工時、特休等基本權益。
  • 承諾書與政策: 清楚地在公司文件、員工手冊中闡明禁止強迫勞動和歧視的政策,並要求所有員工簽署。 3.誠實面對客戶:若客戶要求高階驗證,應誠實評估自身能力,並承諾在未來 1-2 年內逐步達成,展現積極的透明化態度。

不論規模大小,企業皆應從「人權風險地圖」出發,建立定期評估機制,並以 RBA/SA8000 為參考架構,逐步推進透明化管理。在 ESG 的三大支柱中,「S」常被忽略,但如今正成為企業能否繼續接單的關鍵。企業若能提前佈署人權盡職調查,不僅能化解法規風險,更能在國際供應鏈中脫穎而出。專家建議企業在 2026 年前完成:

  • 供應鏈人權風險盤點與熱點分析
  • 一階與二階供應商人權稽核機制
  • 員工與供應商的申訴通報管道建置

面對國際永續新壓力,企業是否已展開了全面的風險評估?面對挑戰才是創造新商機的可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