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週五十多場活動的第廿七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7),終於在 2022 年 11 月 20 日落幕。儘管與會國家代表同意設立損失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希望高排碳的工業化國家提供資金,協助低排碳的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災難,但相關損失和損害的賠償細節並未達成具體共識。COP 27 議程中也未強化減碳目標,並未包含淘汰或削減化石燃料,讓環保團體感到失望。
其他氣候議題進展也乏善可陳。COP 27 決議重申將全球升溫目標控制在攝氏一點五度內,以避免天然災害和糧食短缺的情形更加嚴重且頻繁。但全球必須在 2030 年前將燃燒化石燃料排碳量減少一半,對各國與台灣來說都是一項艱鉅的考驗。
在 COP 27 上也公布的全球最髒的 500 個碳排放源中,台灣有五家廠商上榜,等於每 100 個碳排大戶,就有一個在台灣。同時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 CCPI」 評比結果公布,今年台灣在 60 多個國家之中名列 57 名。自 CCPI 評估至今,台灣幾乎年年都落在最後 10 名內。
議程中先行者聯盟(First Movers Coalition)也針對低碳材料的採購標準(Low Carbon Procurement),明確提出不允許供應商以漂綠(Carbon Offset),購買碳權來達到碳減量的方式達到低碳標準,這代表業者唯有致力在科技研發及低碳製程上努力,未來才能獲得買家的青睞。COP 27 主辦國-埃及更揭櫫加速五個關鍵領域,包括:電力、 鋼鐵、氫能、公路運輸和農業的脫碳總體規劃(master plan to accelerate the de-carbonization)。讓我們也回顧台灣相關產業未來規畫如何因應,以達到 2050 年淨零碳排放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