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世界各地天災不斷:印度及巴基斯坦部分地區近期遭到極端熱浪侵襲,氣溫創下 122 年以來新高,近 50 度高溫衝擊經濟民生;日本連續 9 天出現猛暑日,創下 1875 年開始觀測以來的高溫紀錄;歐洲熱浪引發野火,造成歐洲逾千人死亡,上萬人撤離家園。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警示:全球升溫幅度須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否則破紀錄的高溫、強降雨、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地闖入我們的生活,甚至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目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 1.2 度,科學家們疾呼全球必須「立刻行動」,必須在 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幾乎減半,在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 且必須在達到淨零之後,繼續邁向負碳排。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公開宣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而臺灣也在 2021 年宣布 2050 淨零排放目標,歐盟、日本等 11 個國家已經入法,尚在立法中的國家有 4 個,中國也宣布 2030 年碳達峰、2060 年要達到碳中和。
EU ETS(Emissions Trading System,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自 2005 年開始實施以來,使歐洲的碳排放量在 2005-2019 年間下降了 35 %,堪稱全球協調碳定價的典範。自此碳定價(Carbon Pricing)制度被視為邁向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經濟工具,透過「污染者付費」原則,為碳排放定下價格,不僅能提供經濟上的誘因,更能達成實質減碳效果。截至 2021 年,全世界已有 64 種碳定價機制正在實行,管制約 21.5 % 的世界碳排量。隨著碳定價制度被廣泛採行,防堵碳洩漏(Carbon Leakage)成為各地政府討論的焦點,碳關稅就在這樣的全球趨勢下誕生。
根據最新消息,歐盟碳邊境稅 CBAM 將於 2023 年試行,2027 年開始徵收;美國碳關稅 CCA 則無試行期,直接於 2024 年開始徵收。
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美國與歐盟分別是台灣 2021 年第三大與第四大出口市場,兩者合計貢獻台灣「直接出口」超過千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金額達 21 %。2022 年 1-7 月的最新統計,台灣對美國出口也已達 451 億美元、年增 29 %,對歐盟出口累計 209 億美元、年增 21 %,台灣境內碳排放量有 48 % 是出口所需,後續若碳關稅課徵範圍擴大,勢必嚴重影響我們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