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運輸
據估計,交通運輸約佔全球碳排放量的 27 %,是排放量增長最快的領域。其中道路車輛又佔交通運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四分之三,因為 90 % 以上都仰賴石化燃料。
台灣運輸工具的脫碳願景,是期許於 2050 年電動車等低碳車輛成為道路上主流運輸工具。不論載客或載貨,均須採用當代最低碳或零碳之運具,使運輸部門之能源需求由燃油轉型為電力或低碳燃料為主。路上行駛之車輛, 僅極少數維修、救援或特殊用途運具可使用能源效率極佳之燃油車輛。
在 COP27 中交通運輸氣候行動目錄(Transport Climate Directory)則廣泛勾畫了先進的數十種減緩碳排放措施及有效性證據,值得我們在運輸工具全面零碳化前參考。
(1)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系統(ITS)提供駕駛即時反饋並直接控制車速,改善交通流量並降低碰撞的發生率和嚴重塞車程度,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
(2)先進的交通燈號控制:包括縱向或橫向的沿線道路交通燈同步綠燈,形成高效交通流;交通燈號變換會根據當前的交通狀況自動調整或從控制中心調整;交通燈號可檢測接近的高優先級車輛,如公車,優先行駛;以及提供駕駛合理的行車速度訊號,利用調整車速,大幅減少車輛怠速和加速機會。
(3)大眾運輸票價:降低大眾運輸票價可能導致從使用私家車轉向大眾運輸;增加票價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台灣「北北基桃 1,200 元」未來若能實現,將可驗證此推論的影響力。
(4) 交通堵塞定價:對使用某些常堵塞道路收取費用,透過對在道路上行駛施加成本,以減少交通堵塞及交通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並減少在交通中損失的時間,交通堵塞定價可能是隨一天中不同時段而改變的,類似建置台灣 ETC 收費系統。
(5)快速公車網絡:是一種具有高速、大容量、準時性和運營靈活性的公車系統。通常公車在專用車道上運行,並搭配智能交通系統基礎設施的輔助。過去台中 BRT 及現在台北的公車專用道已具雛形,對日益都市化的人口密集地區,投資發展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是減碳必須的選擇。
(6)低碳燃料基礎設施:政府可用稅收抵免、贈款或補貼等激勵措施,來鼓勵投資者部署低碳燃料基礎設施(如充電站)。
(7)車輛限行方案:適用於交通高峰期或時段,限制符合特定排放標準的車輛進入。在國外車輛限制政策通常基於車輛牌照最後一位數字的規則,決定是否可駛入特定管制區。
農業
在 COP27 議程中,可持續糧食系統國際專家小組(IPES)指出: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我們的飲食、耕種和分配食物的方式,就生產系統而言,依賴農用化學品和單一作物種植的農業模式正在使人類對抗氣候變遷失敗。這是因為它們未能消除飢餓,正在耗盡自然資源,加劇氣候變化,並且極易受到來自供應鏈或極端氣候的衝擊。相反,我們需要建立基於生態農業的有彈性、多樣化的食品和農業系統。
台灣農業發展與 IPES 的很多論述不謀而合,但由於國內大部分糧食來自國外,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國內整體碳排比例並不高,明顯低於國際間以糧食系統為邊界的排碳量推估,雖然如此,農業受到氣候相關衝擊的影響,卻如同其他國家一樣是相當嚴重。因應 2050 年淨零排放之台灣農業減碳策略,採行的應對措施包括:推動合理化施肥、生質能發展、設置節能或再生能源設備、改良畜禽腸內發酵及制定政策法規等,有機農業也是其中的重點政策。
對照國外農業減碳政策差異不大,但仍有兩項措施缺乏較明確論述:
(1)碳封存:即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維持或增加農田的木質生物量,實施農地管理以增加土壤碳儲量,使用覆蓋作物和保護有機土壤的機制。
(2)更廣泛的食物系統:在消費者中提高認識和教育、廢除副產品的浪費狀況,以允許作為資源再利用,鼓勵飲食轉變和減少食物浪費的農業循環經濟。
航運業
航運是一個高碳排污染行業,轉變成脫碳路線的速度很慢,目前國內針對航運淨零碳排放因應策略也比較傳統,主要作為不外乎是船隊汰舊換新、船舶航行姿態最佳化、配合配艙作業調整貨物壓載及吃水節能操作、引進燃油能效管理系統、降低船速以慢速航行、妥善規劃船舶貨物裝載量、選擇最佳航路以發揮燃油最大效能等,作為減碳方式。
在 COP27 中指出「如果航運是一個國家,它將躋身世界前 10 大碳排放國之列」,由於全球貨運量不斷增加,船舶更有可能使這些排放量增加一倍。如果航運業要履行脫碳承諾,就必須大幅改變做法,從用於為船舶提供動力的能源開始,也就是發展取代現行燃油之替代能源。液化天然氣(LNG)現在可以很好地替代船用燃料。它的優勢包括大量減少硫和細顆粒物的排放、便於運輸以及適用於多種類型的船舶。但它不能被視為低碳替代品,發展非食品生物燃料、綠氫、可再生能源和合成燃料等,才是未來達成淨零碳排的手段,這是一場尚未開始的革命。
水泥、化工與石化業
水泥、鋼鐵、化工和石化行業,分別佔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27 %、25 % 和 14 %,它們是現代經濟的基礎,是許多產業價值鏈的起點,提供原材料和加工材料,這也是此次 COP 27 未能就「逐步減少」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燃料達成協議的原因。
水泥、化工與石化業也與鋼鐵業一樣,脫碳有很高困難性。在某些情況下,技術上是不可行的。這些密集耗能的行業需要高溫和化學過程,通過燃燒化石燃料可以最有效地實現這些過程。他們的能源使用占生產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此外,二氧化碳排放通常也是水泥和化學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轉化過程的副產品。化石燃料也用作化學轉化反應和製造中的原料。
目前國內因應減碳策略與國外做法差異不大,主要還是製程技術與設備改善、切換使用新的能源、以及循環碳經濟再利用技術來降低排碳。COP 27 關鍵建議也的確提到「循環碳經濟」,可用的解決方案有:
(1)為碳中和行業部署技術解決方案,核心技術包括碳捕獲、使用和儲存(CCUS)、氫能、核能和熱能以及電氣化是實現碳中和工業的關鍵。
(2)接受基於碳減排、CCUS 的循環碳經濟的產業集群的概念。
(3)制定政策和機構監督行業轉型碳中和,支持低碳和零碳解決方案的商業化以利能源密集型行業的脫碳。
(4)提供融資擴大有利條件,讓低碳和零碳解決方案成為商業化是必要的。
(5)促進區域合作,分享降低碳排最佳實踐經驗,以加快現有工作,降低失敗成本。
結語
聯合國秘書長在 COP 27 致詞:「我們絕不能越過這條紅線,讓我們的星球溫度升高超過 1.5 度」、「我們能夠而且必須為我們的生命贏得這場戰鬥」。台灣身為國際村一員,同樣責無旁貸必須為這場氣候正義的戰爭做出奉獻。
● https://climatechampions.unfccc.int/cop27-its-time-for-imo-to-deliver-on-shipping-decarbonization/
● https://outlook.stpi.narl.org.tw/index/tdop/detail?tdpId=4b1141007f9b57d9017fe3e095bd2c14
● https://www.itf-oecd.org/transport-climate-action-directory-measures
● https://www.eea.europa.eu/publications/Progress-and-prospects-for-decarbonisation
● https://unece.org/media/Sustainable-Energy/press/372890
資料來源:貝爾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