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的淨零時間軸中,除了要求能源大戶建置 10 % 的綠色能源,其他食品大廠在受到國際品牌客戶要求下,又是如何進行減碳行動呢?
即將迎向百年歷史的黑松企業,提出 2025 年每噸產品碳排量將減少 15 %,並於 2050 年達到碳中和的永續目標。大成食品的綠色養殖農場比傳統養殖節能 18 %。以 36 萬養殖量來計算農場碳減排量,大成食品的綠色養殖方式每年可減少至少三千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 19 萬棵樹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同時,也在積極研究新一代雞糞沼氣發電技術,希望透過循環經濟模式降低碳排放量。
國內知名老牌食品公司-義美,其總經理高志明則在 2022 年元旦宣示,義美將全力推動減碳目標,預計在 2030 年減少 50 % 的碳排,並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藉此回應國際對減碳的要求與世界接軌。事業版圖橫跨兩岸的旺旺及與專營材料科學的陶氏公司簽訂可持續發展備忘錄,旨在推動可循環包裝及環境友善複合性黏著劑,進而達到包裝 100 % 可回收的目標,並能持續朝「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的地邁進。
從上述食品企業的減碳路徑,可以引入一個概念-AFOLU。AFOLU 是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 的縮寫,也就是農業、森林及其他土地使用。這個概念與食品業相關的農業息息相關,其主要是根據 IPCC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該報告指出 2019 年度大約有 22 % 的碳排放量是來自 AFOLU,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僅次於能源部門及工業部門,更是非洲、拉丁美洲及東南亞最大的單一排放部門。全世界為此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改善幅度相比其他領域可說是微乎其微,這也表示 AFOLU 項目近年在減碳議題上幾乎毫無進展。IPCC 針對停滯的 AFOLU 項目建議優先保護濕地森林等天然碳匯、限制森林砍伐,以及鼓勵植樹造林,這些措施有助於降低溫室氣體量。同時,國際農糧組織也與氣候變遷調適基金合作推動全球計畫,其中包含進行社區旱災與洪災管理、永續耕作培訓,及落實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等項目。若各國未能兌現自訂的氣候承諾,也未提出更新的氣候政策,預計到 2100 年全球將升溫 3.3 °C 至 5.4 °C,屆時衝擊的將不僅是脆弱社區,而是遍及全球各地。因此,全球碳排減量的這波浪潮銳不可擋。
在全球碳排放量中,有將近 37 % 直接與食物有關,包含生產、加工和分銷,每個環節都增加了食品的碳足跡。但是假如糧食系統方案順利推行,有望在 2030 年實現全球減排 20 % 的目標。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國環境署等單位指出,在糧食系統中,國家自主貢獻(NDC)有超過九成沒有採取合適的措施來降低碳排。糧食系統涵蓋範圍包含了影響營養、食品、健康、社區發展和農業間相互聯繫的系統和過程。
在整個龐大的糧食系統中,該怎麼執行減碳計劃呢?非政府組織 SBTi(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提出企業淨零排放標準,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符合氣候科學的企業淨零排放目標設定的框架。最主要針對企業組織設定科學的淨零目標給予指導建議,其目標就是在 2050 年快速深入的減少碳排。值得注意的是,目前 SBTi 並不承認任何碳抵銷,換句話說,只有達到遠程目標以後,才會被認可實現「淨零排放」。另外,它也同時鼓勵投資供應鏈以外其他領域的氣候行動。
與前述 AFOLU 極為相似的另一個項目是「FLAG」,「FLAG」是 Forest, Land and Agriculture 的縮寫。這個項目是根據《巴黎協定》目標對土地密集型產業設定的科學目標方法。其中列出六大類需設立 SBTi 中「FLAG」項目的公司類型,範圍涵蓋森林和紙製品類、糧食生產類、食品生產類、食品和飲料加工、食品和必需品零售,以及菸草。這六大類公司在其價值鏈中具有土地密集型活動的特性。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食品產業大部分涵蓋 SBTi 的這個產業類別中。
從 2022 年 7 月 15 日起,在 FLAG 這個產業類別中,SBTi 僅接受範疇一及範疇二低於 1.5 °C、 範疇三則需要遠低於 2 °C 的最低標準。SBTi 也針對各項農牧產業別訂定預計減碳目標。然而從實務面來看,要求企業本身大量減少生產製程的碳排,難度是相當高的,必須仰賴供應商及上下游互相增減,並回頭控制自家產品的使用階段,譬如:鼓勵消費者回收等措施,才能有效達到減排目標。